分享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享园地 >分享分类
公司和员工最好的关系: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日期:2025/8/19 16:35:38 人气:24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不懂彼此成就。
作者 | 聂敏
来源 | 笔记侠(ID:Notesman)

阿德勒有个著名论断: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很多时候,真正折磨人的,不是刀山火海、苦厄磨难,而是一段糟糕的人际关系。


就比如,在职场中遇到一些爱甩锅、抢功劳、不配合的同事,往往会比工作本身,更让人感到心累。


再比如,在亲密关系中的针锋相对、疏离和冷漠,往往也比矛盾本身,更让人感到痛苦。


好的关系可以让我们双向奔赴,彼此成就;而一段糟糕的关系,往往会让我们耗损大量的心力和时间。


所以,人和人的关系,既简单也复杂。


简单是源于人的链接和情感需求,复杂是因为掺杂着利益和私心往来。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注定产生联结。


人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与人接触,产生交集、碰撞和摩擦。


一旦处理不好,痛苦将如泛滥的洪水,冲毁我们内心的堤坝。


而一段痛苦关系的根源,往往源自磁场的失衡和对抗。



最好的关系,是磁场相合


什么是磁场?


朗达•拜恩在《力量》一书中说到: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磁场环绕,无论你在何处,磁场都会跟着你,而你的磁场也吸引着相同的人和事。


人的磁场虽然看不到,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对自己和他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简单来说,磁场是一个人对外释放的能量总和。


很多时候,我们第一眼判断一个人,往往会根据他言谈举止上的小细节,来判断他的性格特点和行事风格,这些都是基于他对外释放的磁场特质。


为什么有的人一见如故?有的人聚了又散,有的人分了又合?有的人朝夕相处,仍是有距离感。


所有看似偶然的关系,背后都是必然。


与他人的链接有多深,能走多远,都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磁场。


而磁场相合的人,往往会有以下三种感觉:


第一,志趣相投,相互吸引。


喜好相近的人,更容易彼此吸引和靠近,因为懂得,所以相惜。


第二,三观相同,同频共振。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让一群不认识的人,一起讨论有争议性的话题,然后让每个人给对方的好感度打分。


结果发现,讨论观点一致的人给对方打分都很高。


也就是说你们见解相同,就更容易认可对方。


所以人和人之间聊得来,首先要有相同的话题,但要聊得久,靠的是同等的认知能力。


三观和认知都处在同一维度的人,才能久处不厌。


第三,灵魂相似,能量对等。


你想要的也是他想要的,你认为值得的,他也认为值得。


只有灵魂相近、能量对等的人,才更能够精神共鸣,看见彼此内心深处的味道。


所以,很多人会说,“三观不同,不必强融,磁场不合,不必同行。”成年人最舒适的关系,是跟自己磁场相合的人相处。


这话当然没错,你可以通过筛选,找到自己朋友、伴侣,但这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


就比如,命运上,你能挑选自己的父母吗?职场上,你能挑选客户吗?病床上,医生能挑选患者吗?显然,都不能。


进一步来说,任何人的磁场都是流动的,它跟你的经历、处境和心态都有关系,面对不可预知的变数,如果我们只会挑选磁场相合的人相处,人生的体验未免过于单薄。


我们最好的处世方式,就是找到跟所有人都磁场相合的办法。


真正的成年人,要学会处理所有关系。而最好的关系,就是磁场相合。



最好的相处,是和而不同


然而,实际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三观、习惯和文化存在冲突的人。


毕竟真正完美契合的人,总是少之又少。


所以更多时候,我们追求的磁场相合,是一种和而不同。


何谓和而不同?


就是基于彼此诉求,双方达成一个的共识和契约,简单来说,就是找到双方共存的最大公约数。


想要磁场相合,往往基于三个原则:


1. 瞄准目标,抓大放小


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和性格相似的人打交道,因为磁场相合,很容易在彼此之间产生积极的回应,加深认同感和聚合力。


但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如果面对磁场不合的人,要么忍、要么滚,显然不是相处的最优解。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阿德勒曾说过,“不管是父母子女,恋人夫妻,还是亲戚朋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都是平等的合作。”


我们基于共同的目标和诉求,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


比如,恋爱是基于情绪价值的索求,婚姻是基于家庭组建、财务规划和子女养育的共识,工作是基于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的互利互惠。


既然都是合作,那么对于关系中的意见不合、摩擦和争吵,我们不妨学会放下情绪抵触,以目标为导向,抓大放小,求同存异。


2. 容人短处,看人长处


想要双方合作更顺利,关系更融洽,除了撇开抵触情绪外,还要认识到双方身上的不同点。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是一段良好关系的开始。但比接纳不同更高级的,是利用不同。


比如,工作中遇到一位总喜欢挑剔别人小缺点的同事A,该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跟一位不那么注重细节,但擅长定目标、拿结果的同事B一起合作。


利用好彼此之间的不同,让A来负责小缺陷、小失误的发现和弥补,B来负责大方向的管控和调整,就能达到1+1>2的效果。


再比如,你的一位同事平时很强势,眼里容不得一点不好,而你比较随和、包容性强。


如果让你们一起合作,就可以让他负责不容出错的关键环节,而你负责其他更灵活性的工作。


这样,就能发挥彼此的不同,让合作达到超预期。


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也都有过人之处。


最舒服的关系,是不仅能看到对方的缺点,并给予包容,更是能看到对方的优点,并不吝赞赏。


瑕瑜互见,和而不同,容其短处,看其长处。


学会把对方的不同当成自己的镜子,这才是一段关系和而不同的秘诀。


3. 求同存异,也要定好边界


人总是因为不同而互相成长,也总是因为共性而关系流长。


与不合拍的人合作共事,除了要洞察你们之间的共通点,找到把彼此连接起来的缆绳,也要学会守护好自身的边界。


物理上的边界很好确认,比如有人闯进了你的家里,就是侵犯了你。


但是合作中的边界,往往比较模糊。


很多人在合作中,容易感到不舒服、被强迫,就是因为他们既没有自己的边界,也害怕得罪别人。


比如,长时间加班后,领导又安排了新的任务,你不想做,但是在实际沟通中怕得罪领导,勉强答应下来。这样长此以往,双方都会非常难受。


那么如何划定合作的边界呢?


你可以围绕自己画一个圆,这个圆就是你在人际关系中的边界,哪些原则不能破?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人不能帮?


圆以内是你的个人底线,他人是否能触碰,由你自己掌控。圆以外的部分,不受你控制,可以无阻碍互动。


人与人相处,保持适度的边界感会让彼此都觉得舒服,感到安全,也是让双方良性、长久互动的基础。



职场中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我们都知道,任何关系中想做到和而不同,其实并不容易。


尤其是在职场关系中,它涉及到太多的角色定位、沟通协调以及战略调整、资源匹配等多种因素。


它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经营一段亲密关系。


那么,职场中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大谈组织管理,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知人善用,都是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上。


但要知道,任何一段良好关系的经营,都离不开双向奔赴和彼此成就。


1. 管理,最见领导力


站在员工的角度,对管理者的期待可能是:


1)以身作则,能帮助员工成长


对于员工来说,好的管理者除了基本的业务知识辅导、业务技能辅导、工作心态辅导外,最关键的是可以帮助他们成长。


知人善用,可以给出充分的成长和试错空间,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积极主动为团队发展提供机会,培养和成就员工。


但如果管理者天天带着员工喊口号,讲价值观,其实没什么实际效果。


最后大家看的都是管理者的行为表现,自己都做不到事,自然也没有人会相信你。


2)领导团队,成人达己


如何领导团队?在我看来,以下这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视人为人。不要把下属当成是工作的机器,要把他看成有血有肉的人,尊重他,平等地看待他。


你要把每一个人都看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你能不能体谅别人、视人为人,是一个人领导力的最高体现。


第二个,成人达己。有大的胸怀和格局,在团队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有荣誉的时候,愿意退后一步,把舞台留给团队。


3)领导业务,持续打胜仗


管理学大师戴维·尤里奇,提出过一个公式:领导力有效性=领导力特性X领导结果。


一个人是不是具备领导力,关键还是要拿到结果,能打胜仗。


就算你管自己管得特别好,管团队管得特别好,但是你老是打败仗,干不成事,那你一定不会有领导力,因为大家不信任你。


阿里中供铁军前主帅俞朝翎,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刚加入阿里的时候,听马总在台上吹牛,他听不下去,就从后门溜出去跑业务了。


可是,一年后,马总开会时,他是连尿都憋住,因为马总讲得每一句话都实现了。他信任马总说的一切。


领导力是怎么来的?一场一场胜仗打出来的。


2. 好员工,也要双向奔赴


然而,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实际上他们也会遇到很多难处:


比如,以结果为准绳。管理是要为目标服务的,没有拿到好的结果,过程再辛苦也没多大价值。


再比如,管理者也需要得力干将,但团队里,不是每个人都很厉害,拔尖的就是那么几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能干者多劳,就难免会出现。


虽然我们常说,成年人只筛选不教育。


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看到好苗子,才会多加指点,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领导者也不可能在工作中既当爹也当妈,有时候难免一碗水端不平。


所以,这时候,也需要员工体现出积极主动性:


1)凡事有交代


凡事有交代,什么意思?


就是能承担责任,在所有事情上都有闭环。


把说过的事做好,这是“完成指令”,是职场的基本功。


把没说的事做好,这是“承担责任”,是职场的“靠谱人”。


贝壳创始人左晖说过,企业家跟职业经理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owner感:这件事属于我,我的心血、我的精力都花在了上面,这是我的事业。


所以责任,往往不是对说过的事负责,而是对没有说过、甚至没有想到的事负责。


2)件件有着落


件件有着落,就是做事踏实,能把事落地。


踏实的人,做事稳妥。愿意在项目执行前,就拉齐了大家的想法,达成了对目标的共识。


在执行中,有条有理推动进程,遇到困难,冷静分析问题,想办法去解决。


所谓稳妥,其实就是稳当的计划,稳重的心态,稳定的情绪。


做事稳妥的人,能给人安全感。


3)事事有回音


所谓事事有回音,就是给人确定性。


对于管理者来说,一件事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反馈,他们就能了解进展,心里有数,就可以更方便地安排工作。


如果事情太难,无法完成,那至少也要给一个反馈。“对不起,我尝试运用了各种方法,依然没有完成。目前进度60%,状态是……”


这种信息的确定性,也会增加团队的应对能力,减少误解和不必要的延迟,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效能。


有了这种确定性,别人会更有信心与我们合作,信任我们。


3. 公司,良性管理机制


俗话说,“金钱,总是流向安全的地方;人才,总是流向更被重视的地方。”


人才得到重视和善用,才能最大化激活组织活力。


很多时候,好员工为什么会留不下来?往往是组织文化和制度出了问题,导致老实人吃亏,心理受了委屈,结果就是劣币逐渐驱逐良币。


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究竟什么才是好的管理模式呢?


1)既谈利,也谈义


管理最难做的点,就在于它既有合作也有博弈。


如何平衡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和情义?这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感到头疼的问题。


所以,一个好的管理模式,既需要有利益驱动让公司更有竞争力、跑得更快,也需要有情义驱动让公司更有韧性、更有向心力。


这样,公司才能在形势好和坏时,都能好好发展,长久发展。


2)及时论功行赏


员工也许可以无私奋斗,但公司不能让奋斗者没有回报。


亚当·斯密说: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是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特别关注。


比如华为。任正非一直要求不能让“雷锋”吃亏,坚持对事负责,而不是唯上。只有以奋斗者为本,让好员工不吃亏,好员工才更愿意与企业同行。


员工和企业,需要建立一种信任,这种信任就是我好好干,公司不会让我吃亏。


同时,也要多元化激励,奖金只是一方面,干得好的还有荣誉奖励、精神激励等。


3)明确职级体系


目前,快速成长型企业普遍的问题就是没有职级体系。


员工除了晋升管理职务没有其他的发展通道,没有任何机制,所以会出现薪酬倒挂之类的问题。


因此,快速成长型企业首先要将职级体系搭建起来,建立双通道机制。


什么是双通道机制?


一是管理发展通道。也就是管理职务晋升的通道。比如主管、经理、资深经理、总监、资深总监等。


二是专业发展通道。也就是专业技术职级晋升的通道。比如从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专家。


任何一类岗位都可以这样区分能力梯队。


这样,在公司里除了晋升管理职务这一条发展路径以外,还可以通过走专业发展的路径来实现职业生涯的提升。


当然,这些都要与薪酬挂钩。如果公司有这样的机制,可以肯定会对那些持续成长的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4)剔除团队中的老鼠屎


人才的选用育留,对团队的做事、成事氛围非常重要。


我们常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一些“个别人”,不仅自己无法给团队提供价值,还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氛围。


所以,团队中的“老鼠屎”必须要剔除。


一个好的团队,一定是流动性好、活力强的团队。


不少企业现在都实行“271考评机制”,即把团队人员按照2:7:1的比例评定绩效。20%是A类绩效,70%是B类绩效,10%为C类绩效。根据这个绩效评定结果决定成员的绩效奖金或者晋升、辞退。


绩效固然重要,但团队中的“老鼠屎”应该多维度评估,比如工作态度、协作能力、性格品质等等。


真的确定了,就不要犹豫,立刻剔除。



结语


人如草木,环境是生存的土壤。


命运决定了我们在哪里扎根,但人却可以决定自己如何生长。


任何关系,既是与外界的关系,又是与自我的关系。有悲欢喜乐,有爱恨情仇,会彼此需要,会相互影响。


而正向的磁场,都少不了彼此之间的投桃报李、你来我往。


好的关系,一定是双方互相奔赴的结果,但不好的处理方式和互动机制,会让关系变成互相博弈的状态,最终陷入“囚徒困境”。


以上文章来源于笔记侠,作者聂敏

下一个:没有资料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污水处理 | 废气处理 | 环保技术咨询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