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5/9 16:33:40 人气:4449 |
西汉盛年,窦太后死后,武帝亲政,窦家势力渐弱,与此同时,王太后连结弟弟田蚡共同经营,使王家及田家势力大增。这时,发生了一起惊动朝野的大事,即窦灌事件。窦灌事件起因于黄河洪灾,淹没民田无数,致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大荒。外界传说洪灾既是天灾,更是人祸,武帝命人调查事中缘由,发现王太后及田蚡因为不使自家田地受淹,而擅令改变黄河泄洪洪道,使大水流向了百姓良田,造成黄河洪灾损害百姓。发现其中事由后,武帝命窦婴调查与处理,最终解决了洪灾之事,但却使得窦与王及田形成水火之势,双方内斗骤然升级,最终导致发生了窦氏家族满门抄斩的惨痛事件发生。 窦婴之死,是西汉历史上一件影响较大的政治事件,是内部政治势力你死我活较量的结果。 窦婴本人在景帝平叛七王之乱时任大将军,统帅军 队为汉室打败七王叛乱立下了大功,后又在武帝时期担任了丞相,可谓文武兼具,胆识和智慧非一般人所能比,堪称人中之杰。但这样一个政治人物,为何会落得如此悲催境遇,值得深思。 笔者浅思,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说是导致窦婴之死的原因。 第一,没有深刻认识到对手的强大,未图合适的时机,而被迫急促应战。武帝亲政后,窦氏势力开始瓦解,王田势力大增。武帝虽亲政,但还没有达到独揽朝纲的地步,在许多重大事件决策上还不得不遵从王太后的旨意,甚至这些旨意极度违背武帝对内更化改制、对外打击匈奴的宏图大略。但武帝知道他需要逐步厚积实力,图缓有力局势而没有立即采取剪灭王和田的做法。而窦婴却没有清楚地明白这其中的局面,再在对手强大压力下试图依靠武帝的力量奋起反击,大打出手,结果落得惨败。政治人物不懂得韬光养晦,图缓局势,可以说是窦婴失败的第一层原因。 第二,处事不密,失去先机。窦婴之死的导火线是景帝临死前留给他的密诏。皇帝密诏的主要内容是景帝认为武帝即位后,将形成子幼母壮的情形,而以王太后的为人,将会导致外戚把持朝政、干预国事、败坏朝纲的局面,甚至会重演吕氏专权灭刘的事件,因此密诏受命窦婴可以便宜行事,行周勃匡扶汉室的使命,可以是这样一个密诏在当时局势中关系重大,如何使用这个密诏应慎之又慎。 但是,由于窦婴处事不密,多次透露先帝密诏一事,致使密诏之事为对手所查,随后王太后和田蚡迅速毁掉了秘藏于秘书署的一份密诏(密诏为二份,一份在窦手中,一份在秘书署存档),并反手一击,控告窦婴行假诏欺君之事,最终导致窦婴被武帝灭门。王太后和田蚡通过汉律严惩假诏的刑律成功实现了借力打力,迫使武帝不得不为、自断臂膀的势态(武帝与窦婴有联手牵制王和田势力坐大的意图,二者可谓是同盟)。在中国历史这般刀光斧影的政治斗争中,行事机密是打击对手的利器,反之,更是自我失败的导火线。 第三,选择政治同盟有误,造成被动局面。窦婴之死与窦灌事件实为一体,窦灌二人可以说在对付田蚡的斗争中形成了同盟,但灌夫为人不智,有战功但却劣迹斑斑(灌氏家族为豪强大族),讲义气、好冲动(例如发生的灌夫骂座等事件),可以说毫无政治智慧,所作所为无形中为田蚡创造了许多致胜良机,也为窦婴在政治斗争中埋下了败笔,最终迫使自己一方日处劣势,不得不在已被关入大牢时让家人拿出景帝密诏以求自保,最终却是引来杀身之祸。 史家关于窦婴失败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魏文帝曹丕在其诗《煌煌京洛行》中评价吴起时曾说的一句话,“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智小谋大”也就是说凡事要量才而行,因时制宜,智小谋大必遭来祸患。窦婴可以说是位智者,但在重要关头没有量才而行,且处事不智,最终导致失败。这也是笔者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