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享园地 >分享分类
人间自有王小波,大荒山下生青萝
日期:2018/5/26 10:30:05 人气:2606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平原公子

作者:界根


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我个人热爱写作,热爱做音乐,也热爱拍电影。每当看到伟大的作品,我经常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样。大部分音乐如果努力,我是能做到的;有些电影我做不到,但我能感觉到差距有多大;唯独读王小波的时候,我完全没办法拿自己去做比较。很多人说他是中国的卡夫卡,我看不懂卡夫卡原版,但从翻译作品中还是能感觉到卡夫卡头脑中具有很多突破性的臆想。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高晓松




  王小波: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中获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思想的火炬从未熄灭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摘自《黄金时代》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摘自《沉默的大多数》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摘自《沉默的大多数》


  为您推荐: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时代三部曲+《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逝世20周年纪念,更好的纪念就是再多读一遍。


  作品简介:  


《黄金时代》是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


《白银时代》这是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是反乌托邦故事。主人公生活的未来世界不仅不比现在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知识分子作为个体的人,被抛入日益滑稽的境地里。作者用两套叙述,在一套叙述中,他描写蹲派出所、挨鞭刑的画家、小说家,以及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另一套叙述,则描写他自己作为未来的史学家,因为处世要遵循治史原则而犯下种种“错误”,最后他回到原来的生活、身分,成了没有任何欲望的“正常人”。这两套叙述时时交叉、重合。在所谓的写实与虚构的冲突里,作者创造出任由他穿插、反讽、调侃和游戏性分析的情境来。


《青铜时代》是以中国古代唐朝为背景的三部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的主人公,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和传奇人物。作者在这部长篇中,借助才子佳人、夜半私奔、千里寻情、开创伟业等风华绝代的唐朝秘传故事,将今人的爱情与唐人传奇相拼贴,使唐人传奇现代化,在其中贯注现代情趣,并通过对似水流年的追述,让历史与艺术相融合。


《沉默的大多数》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书中内容涉及广泛,有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性问题,等等。本书完整地表现出王小波的良知、智慧和文明教养,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提供了人们本该具有、却又因种种原因忘却了的本能,比如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不仅唤醒了时代下许多沉默的知识分子,更使得许多普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全书以作者下乡插队时的一个故事为叙述主体,故事主角“猪”是中国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表现对象,这个对象的选择其实也说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因素。在作者看来人和猪一样,也是只求自由的本性,“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无疑,猪所处的这种自然状态,正如人所追求的自由生活一样,是一种自然的要求和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自然的规则在人面前被打破了,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了一些安排,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长肉。它们所有的生活细节都进入了模式化和程序化之中。


《我的精神家园》是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这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作品内容深刻而幽默、思维独特,带给读者精神上极大的乐趣。


  人物评价:  


想起王小波是很难受的一件事情。王小波生前写了那么多文字,苦口婆心讲道理说常识。后来他死了,人们才假装发现了他作品的价值,觉得他写得不错,是个优秀的作家。如果王小波没有死,到今天的话,他在人们口中应该算是那种一天到晚炒作的人吧。炒作和冒着一定的风险发表观点是有很大区别的,也是非常好分辨的。只可惜,大家似乎都分辨不了。(作家韩寒评)


小波在创作中,始终以一个“观察家”的姿态关注社会普通民众面临的问题。这与他的生活有关,也与他朴素的价值观有关。因此,在他的小说中, 经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琐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却饱含了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理解。小波小说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没有矫揉造作,这种所谓的“技法”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我认识的小波,在这一年收获颇多,不仅在小说创作上,也在诗歌和散文上,他的勤奋和努力换取了大众的认可。(作家扶小风评)


小波的文字涉猎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但以小说居多,也以小说见长。他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并不是那种为写文字而造文字的人,他文字里透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感人的。(作家季纯评)


对于王小波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有点儿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统的人们所不喜欢。(作家哲夫评)


----------------------------------------------------------------
版权声明:本文信息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声明:请在转载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污水处理 | 废气处理 | 环保技术咨询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