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享园地 >分享分类
地铁通勤在魔都:这里的人和城,其实是相当有趣
日期:2017/8/8 10:29:37 人气:3488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识局

作者:久依栖 


说到魔都,似乎应该聊点高端、奢侈的人和事才相匹配。

但是,如果数据说:上海2016年的人口大约是2300万,上海地铁的日均流量接近1000万人次,那么是否可以大致推测地铁族才是这个魔都比较典型的代表呢?

我本人2001年来上海,出行基本靠地铁。现在14条地铁线路,四通八达;运营时间大多从早晨5:30开始,到晚上11点多结束,周末甚至更晚,几乎全天候。觉得地铁出行十分方便、快捷、省钱。

后来住到上海的西北角,上班在人民广场附近,行政、地理意义上的市中心,每天花在地铁上的时间将近3个小时。在通勤途中,观察这个城市的人和事,很有意思。


气度


我想有点武断地说,通过地铁乘客,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气质。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地铁事件,我常跟人说起。

某天晚上8点多,地铁二号线,人不多,在南京西路站上来一对母子。

男孩10多岁,一看长相就与常人不同,以我多年做慈善且服务过上海特奥会的经验,知道他是个唐宝宝——唐氏综合症患者。

除长相特别外,他还很大声地说话,且不连贯;好动,动作幅度也大。但是,虽有很多乘客注意到,却并没有人指点或议论。大多数人只是看上一眼,就只当什么情况都没有,各忙各的去了。

男孩不停地东转转、西摸摸,然后一把揪住旁边一位女生背包上的挂件。

男孩的妈妈赶紧去拉小男孩的手,让他放开,一面满脸歉意地用上海话对那位女生说:“伐好意思,伐好意思。”

男孩并不松手,而那位女生也不恼,只是淡淡地笑着说:“没关系,让他玩。”

男孩好奇地拽着那个挂件左看右看,一边的母亲和女生竟然开始了闲聊。

那一幕非常动人。因为做慈善的缘故,我看到过无数残障人士被另眼相看的事例,不光是被歧视,还有被过分同情。

能用看待平常人的眼光看待有别于我们的人,用处乱不惊的宽容态度接纳有别于我们的人,不议论,不围观,不厌恶,不嫌弃,这需要很广的视野,很多的知识,很高的境界。

在上海,公共的地铁上,在普通的人群中,就能看到这种态度,就很显出魔都的大气了。

这应该是上海这座城市着力国际化的结果吧。在经济制度上与国际接轨,在商务活动中开放先行,引进体育赛事,引进文化表演,让这个城市中的人们有机会见多识广,自然就现出了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派头。

尤其是在2007年举办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不赚钱,不热闹,但是通过这一赛事,让这座城市的民众了解特奥,了解智障人群,学习用平等、接受、包容的方式对待这一特殊群体,反映出这个城市重视人文关怀的理想,实在值得点赞。

高端、奢侈固然魔都,市民的开放包容气质更是一个城市的高大上标志。


温度

除了高大上的事情,在地铁上当然更多看到的是平常的点滴。拥挤、争吵是常态,即便如此,也会看到许多趣事,倒是显出了这个城市的生动。

就说争吵。有一次,上班高峰时间,车厢里非常拥挤,就听靠近车门的地方传来嚷嚷声。

一男:“你会不会坐地铁啊?乱挤什么挤!”

另一男:“嫌挤别乘地铁啊!”

毫无新意,却你来我往、怒气冲冲、无休无止的吵闹。烦人。

忽然,站在我旁边、距离门边的对骂足足有五米的一个女生,石破天惊地喊道:“吵什么吵?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大清早的,烦不烦……”

清脆的北方女声,丰富的北方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依不饶,酣畅淋漓,大约一分钟后才戛然而止,车厢里居然顿时寂静一片,只有广播里传出平静的报站“Next station ……”

那两个吵架的男人被惊到彻底失声。

我忍不住满眼惊讶外加佩服地看向那位女生,而她居然若无其事,又有些许得意地对我笑了。

看她的装束似乎是中规中矩的白领,看她的“危机干预”不乏率性、勇气和果断,行事风格既不像初入职场的菜鸟,又不像是职场老道的圆融。

真是让人好奇啊。

拥挤的车厢里,那么多人,本地人,外地人,中国人,外国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在地铁拥挤的车厢里,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情绪的交集,碰撞出多样的精彩。

虽说上海外来人口众多,已经不完全是上海本地人的上海了,但是上海人的特征还是可以一眼看出。

有一次,我给一位老太太让座,这位上海阿婆千谢万谢仿佛我做了天大的好事。

之所以知道她是上海阿婆,除了她说上海话,还有她坐在那儿所表现出的局促不安和不自在。我了解。

于是我有意地往里面挪,离那位阿婆远一点,让她眼不见,心安些。

一站又一站之后,其实我已经移动到了离阿婆较远的位置,可是当她旁边的乘客起身要下车时,她立刻用手中的包包占了那个位子,大声地招呼我去坐。

我微笑地摇头表示谢谢不用了,但是老太太依然坚定地捍卫着那个位置,招呼着我,我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挤过人群,坐在了老太太身边,她才仿佛顿时放下心来,安然了。

这就是我在地铁上常常看到的上海人的性格——客客气气却不要有欠于别人,即便是陌生人的一个座位;你送我一个苹果,我要还你一只梨的那种。只可意会。

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认同我的这个观察。


态度

因为地铁不是私密的地方,总是要和他人发生接触,给别人造成影响,所以在地铁上个人的行为也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

有些行为是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明确禁止的,比如:强行上下车、乞讨、躺卧、吸烟、随地吐痰、携带猫狗宠物,等等。

可是,大多数不越界却可能给别人造成困扰的行为是要靠自觉意识来约束的。

各人的忍耐程度不同,我非常不能忍受的行为包括:

1. 候车不排队,旁若无人地插队;或貌似排队,车门将开,就无视队伍直接往前拥挤的;

2. 在车厢里看视频,不戴耳机,还放很大声的;

3. 和同伴聊天或煲电话粥,声音很大的;最夸张的一次,一个自以为是的女人,大声地讲了半小时电话,说她是如何拿下一个项目的,还时不时地夹几句发音很土的英语,终于有人出口去纠正她的英语,才让她闭了嘴。

4. 在车厢里饮食,还吧唧嘴的;

5. 双肩包背在身后,却对自己体积庞大完全没有自知,乱冲乱挤的。

我知道自己有点苛求了,在地铁这种人口密度很大的公共场所,看不到点令人侧目的行为恐怕就不能叫公共场所了。

所幸,在上海地铁上遇到上述行为的概率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排队,队伍也越来越有形。

越来越多的人把双肩包背在身前。

越来越多地听到人们说“我在地铁上,不方便讲电话,下车打给你”。

越来越多地看到人们在地铁上看Kindle,看纸质书,挂着耳机乐呵呵地看手机、玩游戏,安安静静地在拥挤的人群中独享其乐。

……

安静和拥挤看起来是矛盾的,却是可以实现的。

每天的地铁通勤途中,能够把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交压力暂时搁置一边,在拥挤的地铁里,在人与人几乎没有间隙的拥挤中,安静地享受一段精神上自我的时间,实际上可能是段难得的美好时光呢。

对于那些喜欢热闹的,只要用心观察,暗暗打量,在地铁上,总能探究出许多经历、故事、心情,关于地铁上的人,关于这个城市的,相当有趣。

站台上的风力渐强,远处的车灯渐亮,呼啸而来的地铁列车,这下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有意思的人和事呢?


----------------------------------------------------------------
版权声明:本文信息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声明:请在转载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污水处理 | 废气处理 | 环保技术咨询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