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了,读杜甫吧 初秋是个微妙的季节。从暑热中挣脱出来,怀着喘息刚定的喜悦,却发现西风漫漫,吹来了预示一年由盛转衰的缕缕秋凉,带来了一种苍茫。 昨天在街口,迎着秋天的第一阵风,涌上我心的是这两句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才知道,一直以为不那么喜欢的杜甫,早就潜伏在我的血液里了。
过去一说到杜甫,第一个反应是微微皱眉。这要归罪于课本选的杜诗一味强调“人民性” “战斗性”,弄得一提杜甫就是“三吏三别”,就是“车辚辚马萧萧”,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再没有别的。最初的这个形象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后来知道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时我非常惊奇,怎么,老气横秋的杜甫竟然比意气飞扬的李白,年轻了那么多?即使这样,这个“诗圣”在我心目中,还是一个整日忧国忧民、愁眉苦脸的夫子,一个从做人到作诗都过分严谨、一板一眼、无趣、沉闷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尊敬,但是无法亲近。
重新认识杜甫,是因为这首诗: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 这首诗像一杯陈酿,滋味醇美,一饮即醉,却忍不住一饮再饮。读这首诗,才知道什么叫“沧桑”,什么叫“古道”,什么叫“热肠”!难得全诗写来只是家常话,质朴自然。不,不是杜甫,简直就是我们自己,亲历了那温暖人心又五味杂陈的一幕——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蓦然相见,不免感慨:你说人这一辈子,怎么动不动就像参星和商星那样不得相见呢?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让同一片灯烛光照着!可都不年轻喽,彼此都白了头发。再叙起老朋友,竟然死了一半,不由得失声惊呼心里火烧似的疼;没想到二十年了,我们还能活着在这里见面。再想起分别以来的变化有多大啊,当年你还没结婚呢,如今都儿女成行了。这些孩子又懂事又可爱,对父亲的朋友这么亲切有礼,围着我问从哪儿来。你打断了我和孩子的问答,催孩子们去备酒。吃的自然是倾你所有,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肥嫩鲜香,还有刚煮出来的掺了黄粱米的饭格外可口。你说见一面实在不容易,自己先喝,而且一喝就是十大杯。十大杯仍然不醉,这就是故人之情啊!今晚就好好共饮吧,明天就要再分别,世事难料,命运如何,便两不相知了。
这样的家常情景,这样的故人之情,对经历战乱动荡、颠沛流离的人,无异于上苍的怜惜。那种短暂的温暖和片刻的安宁,如杀戮血水中的一朵白莲,如滚滚尘埃中的一粒珍珠,越是洁白朴素,越是光彩夺目,动人心魄。
不明白为什么中学课本不选这首?这不仅能让少年人亲近杜甫,而且对那些沉湎电脑的青少年也是人情美、人性美的绝好熏陶。
当然,杜甫的大部分诗是要到中年之后才能读懂的。比如“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比如“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还有那首千古绝唱、七律第一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纵是悲苦,也这样开阔,纵是沉重,也这样浑厚。催下来的泪,也是滚烫的英雄泪。
夏天应该读王维以消暑气以求清凉,天凉了,就读杜甫吧!瑟瑟秋风中暖一暖心肺。
◎那些不朽的牢骚 孔圣人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这个可以那个,但是我们的先人可不管那么多。所谓不平则鸣,所谓忍无可忍,那些民谚、民谣、童谣、民歌里,经常可以听到他们怨气冲天或者咬牙切齿的声音。
有的牢骚是关乎个人命运的。比如先秦时的《琴歌》:“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这首歌的背景是这样的:“百里奚为秦相。堂上乐作,所赁浣妇自言知音,因抚弦而歌。问之,乃故妻也。”这位被遗忘了的糟糠之妻,真是毫不留情:“百里奚啊,你这个忘恩负义的穷小子!想当初,你出去找工作那天,我宰了抱窝的老母鸡,我把门闩当柴禾烧了给你炖鸡吃;今天你当了大干部,你都忘了吗?你都忘了吗?我把你个百呀么百里奚……”(诗人、作家周涛版译文)比起宫里遮遮掩掩、强作温婉的《怨歌行》的“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之类,实在要痛快淋漓得多。《饭牛歌》则是怀才不遇的牢骚:“……粗布衣兮缊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当与汝适楚国。”守着牛,却已自封大臣,难怪齐桓公听了说:“这不是一般人啊!”马上将他带回去,委以重任。
也有为别人打抱不平的。《忼慷歌》:“贪吏而不可为而可为,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楚相孙叔敖尽忠廉洁,死后没有家产,其子贫困到了砍柴为生的地步,优孟同情他,就扮演孙叔敖在楚王面前唱了这首歌,使孙叔敖之子得以“落实政策”。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既是深刻的经验,也是饱含血泪的牢骚。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古谚古语》)为了满足朝廷的欲求,下面的官吏什么干不出来?老百姓要遭受的惊扰、苦难,又怎么能说得完?
“牢耶石耶?五鹿客耶?印何累累?绶若若耶。”(《牢石歌》)这是汉元帝时的民歌,讽刺宦官石显、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依附者都得到官位的官场腐败。
《逐弹丸》只有六个字:“苦饥寒,逐弹丸。”当时有个叫韩嫣的人喜欢打弹弓,居然用金子做弹丸。京城里那些饥寒交迫的孩子,就跟着韩嫣,到处追逐他打出去的弹丸。贫富悬殊,一至于此!
“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灶下养》)看看被封官授爵的都是什么人,不是烧火做饭的,就是杀猪宰羊的,这是《东观汉记》中记载的当时的“干部选拔标准”和百姓的不满。
最惊心动魄的是这首《顺帝时京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君子遭殃,小人得势,十二字道尽当时社会的黑暗,令人不寒而栗。
《桓帝初小麦童谣》则痛苦地诉说了青壮劳力都去征战,粮食无人收割的情景:“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置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鼓咙胡,就是不敢公开说,私下嘀咕的样子。(后来彭德怀的“我为人民鼓与呼”,就是从这里化出,彭德怀将吞吞吐吐变成大声疾呼,是将军本色使然。)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桓灵时童谣》)秀才没文化,孝廉不孝顺,各种本应引领社会风气的“先进标兵”都名不副实,成了让人齿冷的绝大讽刺,社会现状可想而知。
所谓“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梁史》)确实是真理,但“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史照通鉴疏引谚》)则未必完全正确,其实,有民怨是正常的,民怨沸腾才不正常;听到民怨不可怕,听不到民怨才真正可怕,一旦人人缄口不谈国事,只能“道路以目”——就是鲁迅先生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境地了。
考察历代的民怨,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风俗人情,还可以看出人心向背、价值取向。甚至可以看出当权者的政绩,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如果百姓在抱怨赏梅时太挤了,那么他们一定是吃饱穿暖了的,不用说,世道也一定是太平的。这种抱怨,岂不是赞美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