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命册 作者:李佩甫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馆索书号:I247.57/4090 我是一粒种子,我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 ——李佩甫 作者简介 李佩甫,男,汉族,作家、诗人。1953年10月生,河南许昌人。1984年毕业于河南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李佩甫早期作品多以乡土为题材,但跟乡土作家不一样的是,他除了擅长讲故事,更擅长的是剖析当代农民的精神,通过他们的成长过程,反映了中原文化的独特生存环境。他对中原民性、民心,尤其是底层往上爬的天才和野心家,“吃”得最透。他喜欢把人喻为“植物”,植物的根都在土里,人与土地、与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意识无法割裂。由此,他挖掘中原的文化底蕴,揭示中原文化生态。
作品简介 《生命册》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本《生命册》的主人公“我”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从乡村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上海,一路走来,“我”的身份也从大学老师转变为“北漂”枪手、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以及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我”是一个深刻、冷静、内敛、节制的人,而作品串联起了“骆驼”、“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可以看到城市与乡村之间纷纷扰扰的世界。 最终在时代的剧变中,“我”失去了精神的依傍和皈依,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名副其实的“孤儿”,他被扎坏一只眼睛,躺在医院里反思自己这一路的荣华与失落。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骆驼”跳楼自杀。 创作背景 《生命册》的写作诉求是探索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面前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作者想写一部内省书,作为对自己50年生命的重新再认识,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作平原上的植物来写,写的是人的精神生态。在厚重的生活背景下,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物容易失重和失去方向,就此引发了作者的思考。 经典名句
我之所以把自己展览出来,是为了让你了解,在这个世界上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有背景的。一个人的童年或者说是背景,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 虽然我身上满是芽儿,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水泥地上扎下根来,长成一棵树。因为,家乡父老还等着我植下的阴凉呢。 灯光聚人气,给人以方向。如果没有灯,城就死了。 我原以为,所谓家乡,只是一种方言,一种声音,一种态度,是你躲不开、扔不掉的一种牵扯,或者说是背在身上的沉重负担。可是,当我越走越远,当岁月开始长毛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是惟一能托住我的东西。 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历史,或者叫做隐私。也都有说不清楚的时候。也许只是一念之差,就把人的一生给改变了。 精彩书评 《生命册》的主题是时代与人。在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关注着那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们。他怀着经典现实主义的雄心和志向,确信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可以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簸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茅盾文学奖颁奖辞) 小说是一枚悲凉的时代缩影:在无可选择的现代化进程中,古老大地上的人们难善其身,他们离乡背井进入陌生的城市,寻求出路、寻找价值,而在那里,农耕时代的道德,迎头遭遇商品世界的嘲弄、遭受资本社会的摧残,迷失或是坚守,进或是退,这不仅是乡村和背负乡村者面临的生死抉择,其实也已是所有心怀乡愿者面临的严峻挑战。(《花城》杂志执行主编朱燕玲评) 李佩甫这部《生命册》一个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正在于作家以其积累深厚的艺术功力对于他笔端这些沉重异常的灵魂世界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与表现。(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评) 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 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 生命的意义如此厚重 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 因为我们生而为人 生而为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