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上司,你希望像西方国家一样,碰上问题,劳资对着干,还是像东方社会一样,劳资之间存有“介”方作为缓冲? 身为父母,你认为孩子是自己拥有的“产业”,还是孩子自己有主导生命的权利? 现年78岁,“中国式管理之父”台湾曾仕强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以他擅长的《易经》来阐明管理与亲子之道。他是第一个提出中国式管理之说,因此有“中国式管理之父”的称誉。他说,30年前提出这个看法时,很多人都带着嘲笑的口吻看他,但是现在全世界都聚焦中国,这个国家如何在一二十年间发展得如此迅速,管理之道令人称道。 东方劳资之间,存在一个介方 西方的管理以“事”为中心,东方以“人”为中心。西方因事找人,东方因人设事。曾教授说:“西方人一面对风吹草动就很紧张,东方人则处变不惊。西方那一套管理模式较适合应付稳定的局势,一旦发生如金融风暴或欧债危机,就乱了阵脚,缺乏应变能力。尤其是美国200年无内战,局势稳定,人民的应变能力变得较弱。” 西方的劳资关系,只有两分法,双方可以直接发生冲突。东方管理不同,即不让员工和老板打交道,劳资之间,存在一个介方,即“高、中、基”,好比《易经》中的“天、人、地”。他说:“这是东方管理的优点,我们讲求缓冲,西方则在于如何制衡对方,对着干是很危险的,一旦发生事情,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易经》分三才——天、人、地,象征组织内的高、中、基三个阶层。高阶层——天,天不说话,基阶层——地,凡事都说,中阶层——人,有可说,也有不可说的,看时机而定,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高重无(无为无言),中要能,基层重有,各有特性不可违。平日高层与基层沟通,应尽量通过中层协调,可避免劳资直接冲突。最近本地发生的SMRT司机非法罢工事件,即显示中层沟通不足所导致。 曾教授指出,把公司当成大家庭,才能让公司成长。他说,老板必须把员工视为家人,所谓“安家”即是这个道理,而不是员工把老板视为家人。 任人唯贤是成功之道,公司文化至关重要,员工必须适应与投入于公司的企业文化,才能达到双赢。 成功必备的10要素 中国式管理具有三大主轴,那就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以及依理应变。从管理科学来看,没有中国式管理;从管理哲学来看,又有中国式管理,这就是已经抓到问题的核心。在中国社会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先要悟透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性。中国人成功必备的10要素:一表人材、二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游、六出祈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10要素总结了从出发前的自我准备,悟透人性,到人际关系的巧妙运用,社交圈的拓展要领,自身情绪意志力的自我控制,甚至如何与同事搞好关系,与上级相处的分寸等等。 他说:“所谓中国式的管理,就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衡情论理,最后合理解决。中国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先把相关的法令调出来看一看,然后知道有个范围在这里,讲话的时候都是讲情,不会去讲法。法是自己很清楚,在这个范围之内你可以,超过这个范围你不行,但是你不能讲。” 他强调“中”,即合理性,做人做事力求合理。“中庸”是错误的,“中”应是合理主义,该凶的时候得凶,该放软身段时得放软,这包括运用在亲子关系上。 有关曾仕强教授 曾仕强教授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获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历任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等等。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等。 曾教授著作无数,内容涉猎广泛,包括《曾仕强论三国智慧》、《为官之道》、《易经的中道思维》、《中国式领导——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论语的生活智慧》、《亲子关系》、《教养》等等。他接受西方教育,但是却深知中华文化的优势与好处,在亲子教育方面不倾向西方模式,将他所擅长的《易经》也运用在这个领域之中。目前,他以写作与讲课为主,也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讲演。 曾仕强教授也是中国央视《百家讲坛》极受推崇的主讲人之一,从2008年开始录制节目, 2009年正式启播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嘴之一。2010年,曾仕强教授以780万人民币(约150多万新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名,引发广泛关注。 从“情”着手教导孩子 曾仕强教授说,亲子教育是目前人们所关注的课题,无论哪个国家及地区,现代父母都面对教养孩子而忧心忡忡。 他认为,《易经》重于运用,是否了解透彻倒是其次。这是他来新第一次以《易经》谈论亲子关系。他说:“儿童本位观念、某些爱的教育、自由发展、儿童保护法等等的教育理念,这些都是非常时尚的课题,但是它们对亲子关系却是倒退的、负面的。其中的观念与做法,没有所谓的正确与否,而是这么做,合理或不合理?” 对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曾教授持有与众不同的看法,认为父母对孩子有生养与教育的权利,却不拥有所有权。“孩子这辈子要做什么,应该由他们选择,父母不能决定子女的命运。孩子年轻时懵里懵懂,父母可以从旁协助,做好准备工作。我尤其不赞成子承父业,沿着父亲的路子走,因为儿子不是父亲的延续,他是另外一个人,另一个灵魂。两个人同时存在于世界,就是两个个体,都是独立与独特的。” 以前的一些教育看法较不合理,必须加以导正,例如不能体罚,曾教授不苟同,认为体罚视乎情况(合理与否)而定,不能一概而论。西方以法律制衡父母对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是遵循他们的一套系统而定。西方文化以宗教为基础,东方文化以道德为基础,属于两种迥然不同的途径。 消除排名与全国状元观念 他认为父母不应灌输孩子大人所要的东西,而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的能力、生活的品格。其次,孩子需要父母启蒙,这得分阶段进行。曾教授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对孩子(学生)教育自有看法,认为教师的问题不大,教学方法无多差异,最关键的是教材,有些完全被扭曲,这需要家庭(父母)负起责任加以纠正,因为学校整体改革较难,需要的时间较长。他建议,四年级以前,尽量不要学外语,先把母语掌握好。例如华人先将华语学好,马来人或印度人也先学好母语,再学英语或其他外语。 对于新加坡教育部取消中学排名和不公布小学全国状元的做法,曾教授表示赞同,认为这是进步与合理的做法。因为一旦有了排名,学生容易丧失志愿,最后是根据排名而填上志愿。台湾也应效法新加坡,消除这种排名与全国状元的观念。 将孩子像马一样培训 《易经》谈及龙马精神,曾教授指出,“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必须配合教子有方,父母应实实在在地将孩子像马一样培训,才有达成愿望的可能。他强调:“家庭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是讲亲情的地方,过分讲理之后,就丧失亲情。西方即注重讲理,因此亲情较为单薄。相对的,我们不像日本人较为感性,我们属于‘情性’,只要给足面子,对方多半都会讲理,因为爱面子嘛,因此从小应从‘情’着手来教导孩子,人家给你面子,你就要讲理,那就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反对西方的做法,把大人当成子女的朋友。父母即是父母,不应成为朋友关系,角色扮演应清楚。他希望人们记住:“除了在卧室之内,你们是夫妇关系,走出卧室之外,要嘛你是别人的爸爸或妈妈,不然就是别人的儿子或媳妇,不应再扮演夫妇的角色。” 对父母要孝敬,但不能盲从。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孩子不应当面顶撞,而应找机会向对方问清楚,通过互动与尊重的方式来化解问题,而不是父母有命,儿女必须照做,这不合理。 现代孩子,许多都爬到父母的头上,父母反而变成忍气吞声的一代,怕失去孩子而不敢“得罪”孩子。曾仕强教授觉得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新加坡处在中西的夹缝中,一般父母对孩子讲情、理、法,似乎都有不对的地方。华人必须整理出一套合理的方法来教育下一代。所谓合理,即因时空背景不同所找出来的平衡点,不像“法”如此固定,根据衡情论理来施行教育,每个家庭都应树立良好家风,不是孩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也同样想得到,这种攀比心态要不得。 《易经》指出,个人不是社会的单位,但是西方却这么认为,东方以家庭为社会单位,个人代表家庭的出身,什么样的家庭(父母)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他经常强调:“人生只做三件事,知道此生为何而来,这是目标,知道如何完成,这是方法,知道如何做得更好,这是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