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享园地 >分享分类
好书推荐:《巨流河》
日期:2024/7/22 14:50:17 人气:205

这本书是台湾教育家、作家、翻译家齐邦媛女士80多岁写的个人自传,也是过去100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缩影。全书每一章都非常好看,文字娓娓道来,写自己的一生却写的那么的克制,700多页的书我一字不拉的看了,真的非常推荐。

之所以推荐,一是从她的自传可以了解到抗战年代的很多历史、文化和生活情况,也可以了解到后来迁移到台湾的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和生活;二是这本书里有很多知识分子对时代和历史的思考;三是里面有很多她的老师以及她自己对文学的描述和热爱,让我非常的向往。

这本书中,第一章从东北铁岭她的家乡开始写起,里面有一些关于她母亲生活的描写。她父亲在国外留学,后来回国也不在家乡,十年间都最多只有暑假回家。她母亲常年在家和婆婆一起生活,带孩子。即使当初这门婚姻门当户对,婚后也衣食无忧,她母亲和父亲的生活十年间却少有交集,日日生活在大门里面,没有朋友、没有休息、终日劳作,还要在婆婆面前立规矩。支撑着她活下去的大概就只有一双儿女。

在这克制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她母亲和祖母那些代女性的不易。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听奶奶和姥姥讲她们年轻时候的事情。即使在类似地主的家庭,也是没有白面吃饱的;即使婆婆很宽厚大度,婆婆的权威也是不容质疑的;即使在还算殷实的人家,过年吃饺子,女人也是要排在长工之后才能吃的。终日劳作,没有话语权,大概率还要面对夭亡的孩子……

后来,齐邦媛结婚后跟随丈夫去了台中,一住17年,孩子小,整日围着孩子和家务转。三年后有机会进入中学做老师,便是非常开心和投入到中学的教学当中。她写:能从菜场、煤炉、奶瓶、尿布中“偷”得这几小时,重谈自己珍爱得知识——用好得文字抒情、写景、论述都是知识,我自己感到幸福。

再后来,齐邦媛女士在45岁前,三个孩子都读了高中和初中时,抓紧机会去了美国进修,因为再不去,就要超过45岁,公费资格都没有了。然而去了之后,支持计划有变,她需要先教书再求学。她写自己见识到美国的地大物博,那苹果园里落在地上的苹果如同一片红花。写自己在印第安纳大学选修各种比较文学和英美文学的重头课程,将自己之前所欠缺的部分知识疯狂补上。这段历程写的真实又令人向往。然而,最终在只差6个学分即可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因为家庭的羁绊,不得不中断而回到台湾。

为了家庭,即使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也牺牲了很多。从中我看到女子在撑起家庭的主要育儿责任之后,仍孜孜不倦的投入到工作中的不易和坚韧。但是齐女士在书中说来,没有一点抱怨。

书中前四章,都在写抗战前和抗战中,自己的家庭以及遇到的东北人(也有其他地方的人),各种辗转流亡。期间,她的父亲组织学生向西南大后方转移。本就体弱多病的她还有她的母亲、妹妹,在逃难的路上吃尽苦头、九死一生。

然而,从她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中国人的勇敢和坚强,十几岁学生的互帮互助和担当,还有当时那些老师们所作的努力。这些师生混在无数逃难的人群,在九死一生中只要有那么几天安稳一点的日子就马上复课,知识分子那种家国情怀,弦歌不辍,不由得让人为之动容。

后来终于转移到重庆,她开始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读中学,虽然后来也经常有日本的轰炸,但是那段中学生活,6年的中学学习还是比较完整的。既有宿舍的集体生活,有知识渊博的老师上课的内容,还有学校活动辩论赛的论题,以及各种体育活动,连体弱多病的齐邦媛自己,身体都锻炼好了,跳高跳远都特别厉害。

即使环境那么艰苦,老师却是如此优秀,办学理念如此先进,学校生活也如此丰富。还写了当年她父亲齐世英等人编撰的杂志《时与潮》,如何努力去让世人了解当时代的格局。也难怪才有了后面一代出色的知识分子。

再后来,她考上了武汉大学哲学系,第二年转到外文系。我被课堂上她们学习英文诗、英国文学的方法,极大的激发了兴趣,感慨那时候的大师级老师——朱光潜,视野之广阔,方法之先进。她们都是40年代的知识分子,天之骄子,有如此高的文学启蒙的起点,也可以预见,后来她们教出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海峡两岸,一脉传承啊。

齐邦媛在这样的环境渐渐长大,也有了很多对时代和历史的思考。她一生热爱文学,在台湾还主持编撰了一代教科书,秉承的都是尽量以文学为立场而不以政治正确为立场。

从最初考大学时选择什么专业,到后来武大外文系的课程上朱光潜老师对英文诗歌的教授方法,再到后来她在台中中学教英文、到中兴大学创办外文系、到美国进修比较文学和英美文学史、到在国立编译馆主持编写英文译作和中文译作丛书、主持编立新版教科书、到台大外文系教授英国文学史,书中有很多篇幅写英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文学大家们的探讨、她备课用的书目以及选择这些书目的考虑。希望学生能够从这些课程中学到什么,有趣又有帮助;诗歌应该怎样读,诗歌到底美在哪里;一本书应该怎样读,一本书究竟好在哪里,等等。感觉这才是文学启蒙啊!

“以东方人的心态看西方多思辨的文化;再由西方的观点看中国丰美的文学,往返之间,天地极宽,可以与这班学生认真讨论的甚多,很值得我悉心计划。”

毫不夸张的说,读后觉得自己真不应该读理工科,而是应该读文学史的,心向往之!不过现在也不晚,慢慢补上。

书中也写到了自己的初恋——张大飞,在南京航空烈士博物馆可以看到这位烈士。他们在战争年代,有爱却自始至终没有说破,因为已献身祖国,随时可能会牺牲,让这个初恋更显悲壮。此身许国,何以许卿。这段描写非常的克制,却动人。

也因此,20来岁的齐邦媛久久陷入无法走出,导致后来对她非常有诚意的优秀男士都擦肩而过了。直到后来到了台大,遇到后来的丈夫,武大电机系校友。在台北不断接船(接大陆来的朋友)的日子,奠定了他们夫妻革命的情谊。所以尽管后来丈夫罗裕昌为了台湾火车的电气化常年一心扑在工作上,随时出差,随时加班,她都一心支持丈夫的工作,承担了最主要的育儿和家庭工作。

书中另一个重头内容是齐邦媛女士的父亲——齐世英先生,一生中青壮年时期都在为了抗战努力。读来是一位谦谦君子、理想主义、爱国而努力、开明且能在人生关键时刻给与子女教导的父亲形象。

读《巨流河》,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人生就像打怪升级,过了一关还有下一关,而且每一关都更难;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又奔向下一个目标。而齐邦媛女士,正是无论何种艰苦环境都坚持学习、不断成长、坚强勇敢的典范,漂泊的一生留下很多遗产,可供后人去敬仰和追随。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齐邦媛女士,无愧于她的名字!
转自屏月姐姐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污水处理 | 废气处理 | 环保技术咨询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