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享园地 >分享分类
央行的下一个角色
日期:2014/1/15 17:02:03 人气:2252

    中国央行的下一个角色应该是什么?从市场传递的理性声音是:重建者,重建货币信用体系。
    央行,无疑是金融危期间的“英雄”,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央行。同时,央行也是危机期间的“被怀疑者”,无论是伯南克还是周小川。随着各大经济体逐渐企稳,央行的角色也正在悄然转变。
    美联储的转换随着新任美联储主席上任就已开始,终于在2013年12月开始缩减QE。相比之下,中国央行在2013年坚持了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2014年的货币政策也仍将不放松流动性,但实体和资本市场传来的反馈让央行有点措手不及。
    实体经济的“失血”和资本市场的“钱荒”,就像是天平两端的砝码,央行有点摆不平了:信贷一放松,钱就流入资本市场;信贷一收紧,实体经济就疲弱。央行一边要为资产价格挤泡沫,一边要给扶持实体经济复苏,这就是所谓的央币政策“两难”。
    对于这个“两难”局面,央行扮演的角色仍是“监管者”——在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利用货币政策保持国内、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是,无论是金融稳定还是收支平衡,央行仅仅做个监管者显然是不够的,而是应该做个货币信用体系的“重建者”。
    重建央行信用,这个似乎跟眼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联不是很明显。我们现在认可一个逻辑是,必须要主动把经济增速降下来,来给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留出空间,降GDP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控制流动性,防止由于货币过量投放造成经济过热。
    但如果央行的货币政策真的按照这一逻辑来操作,那么一个显性的结果就是货币政策“僵尸”化,信贷和M2增速的总量控制会让货币政策的发挥空间变小。就中国目前的经济来说,如果货币政策丧失主动性,那么即便是有“积极的财政政策”,也难以平抑掉投资过热造成的资产泡沫。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或者说,在“稳健”的框架之下,货币政策要怎样调整才能转变“两难”的局面?利率与汇率,仍是央行的“两只手”:国内推行金融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国际借助自贸区的落地,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尽快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上海自贸区倒是给央行做了一个示范:港口、物流、贸易、地产、金融的打通和突破,会对中国金融格局带来改变,这一改变会直接作用于资产价格;同时,依托于贸易,又会直接促进实体经济,最终——倒逼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当然,相对于汇率改革,国内的利率改革会是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的重点。利率市场化,更多地被看成是央行“新政”。但有两个问题日渐突出,一是,无论是央行取消贷款利率7折下限还是推出“同业存单”,都没有解决资产价格定价的核心问题——如何定价。而从实体经济来看,资金并没有按照央行的意愿流入中小企业,同时大型金融机构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
    所以,在对央行金融改革的努力和魄力给出肯定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央行想要更好地给经济转型腾出空间,仅从监管者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是不够的,还要更有“冲劲”,成为中国货币体系的“重建者”——在洗掉泡沫的同时,创造一个更公平的金融环境。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污水处理 | 废气处理 | 环保技术咨询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