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分享园地 >分享分类
给浦东的钱更多自由 上海自贸区究竟能做什么
日期:2015/7/23 13:39:25 人气:2475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之后,企业纷纷来此注册。但直到现在,他们还是没弄清楚可以做什么。而上海主政者念兹在兹的仍是金融中心的地位,他们正在等待一项即将在自贸区落地的金融新政。
    至少从两个月前,上海自贸区金融新政即将颁布的消息就已传出。对上海来说,这是期待已久的事,被认为是在全国已经出现多家自贸区的现实下推动上海自贸区往深处去的最大动力。
    “很快、很快了,”2015年7月7日,浦东新区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孙继伟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态说,已经只剩国务院开会拍板了。他透露,“最后应该是49条。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应该是没有问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个人合格的投资者对于境内外投资,也会进一步的开放。”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时间引发企业注册热潮,大妈们都涌去开公司。当时人们不知道这里能做什么,但觉得先抢到入场券总没错。
    时至今日,更多的企业拿到了这张入场券,他们排队站在台前,仍然好奇:“拿到票的我们究竟能做什么?”
    即将到来的金融新政又能给上海自贸区带来什么?
    浦东都是自贸区
    这次扩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铁丝网限制。
    2014年“两会”的最热词汇是“自贸区”。除港澳台外,全国的31个省份(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已申报成功的上海外,有多达21个省市表达了申请自贸区的愿望。
    2015年“两会”后,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地自贸区的新格局形成。在上海,也完成了传统自贸区的扩区,新自贸区纳入陆家嘴、张江、金桥三个片区。这三地的GDP占浦东全境的80%。可以说,在这轮扩区后,整个上海浦东都变成了自贸区的试验田。
    曾任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现任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的郑杨透露,“自贸区扩区原本是要今年两会前挂牌和宣布的,后来接到国务院的有关要求,两会后挂牌。”他介绍,扩区前后,区内注册企业数量由2万家变为近5.8万家。
    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回顾,因为在原来28.7平方公里的铁丝网里,很多先行先试的政策没处放,一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的开放举措都没法做,他们一直以来都迫切希望扩区。
    “原来我们还设想希望能够争取扩区扩到浦东的全境,”他说,“后来在中央的决定下,还是想把全国四个自贸区都固定在120平方公里左右。我们就选择了现在这四个片区,一共120平方公里多一点。”
    上海几乎把浦东的“精华”区域都圈了进去:陆家嘴片区,包括沿江到世博前滩,这里是全国金融业的主战场,也是整个上海的名片。张江是年轻的“IT民工”聚集地,主攻高新技术和高端研发。金桥的主要领域是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业。后两者都已经是成熟的开发区。
    新、老自贸区,加上它们对周边的辐射,孙继伟认为这次扩区基本上完成了覆盖全浦东的设想。“从我们内心来讲,这次扩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铁丝网限制。”他说,很多牵扯到改革创新的举措其实可以打破面积限制、覆盖全境。
    自贸区与国际惯例不一样
    今后成还是不成,最大的标志就是金融。
    “我家就住在自贸区边上,自贸区扩容以后,我就被圈到自贸区里面了。但我现在也不知道作为自贸区的居民,有什么可以投资的机会。”在5月中旬上海财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主办的自贸区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说。
    就这个问题,南方周末记者问了自贸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局长张湧,他的回答是:可以买到比市场上便宜10%-30%的进口商品,可以购买比4S店便宜的平行进口汽车。未来能享受的,还有外资医院、旅行社、境外理财等等。
    在浦东新区的龙阳路地铁站,开了一家自贸区进口商品直销店,每天清早来这里抢购便宜的海鲜,是住在自贸区的居民们能感受到的切实好处。其他待遇,似乎都还是飘在空中的名词概念。
    实际上,国内的自贸区与国际普遍的自贸区概念并不相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讲了自己的观察。2014年5月,在复旦举行的上海论坛自贸区特别专场,邀请了全球五个自贸区的负责人,包括香港、新加坡、荷兰、韩国和上海。另外邀请了国际自贸区协会主席格兰姆·马瑟。
    “当时大家都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听了半天,不知道上海自贸区要做什么,大家比较困惑,结果主席说:现在我听明白了,中国的自贸区是一个创新。意思是中国自贸区做的事情,跟我们大多数自贸区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所以只能理解为一个创新。”
    “后来我就问简大年先生,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他说我同意。我重新表示的话,应该说上海自贸区是一个非典型性的自贸区,我们做的事情是以金融试验为主的。”
    交流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兼总裁王新奎表达了相同的看法,要特别强调“试验”二字。他曾参与制定最初的自贸区总体方案:
    当初起草总体方案的时候,是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升级版,叫做自由贸易园区。然后,中国生产力协会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打了个报告,说要搞个升级版,把保税区变成自由贸易园区。2013年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外高桥保税区开了座谈会,提出搞试验区。
    而在这个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金融改革。
    王新奎说,在最初设计自贸区总体方案的时候,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上海自贸区最有亮点、含金量最高的,就是金融这一块。“今后成还是不成,最大的标志就是金融。
    “一栋房子已经完成装修”
    内部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无非就是看外部条件是不是具备。
    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张新看来,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3年9月起,一行三会给出的“51条”改革框架;第二阶段是2014年5月,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投入使用,拆除境内外资金流动的初级壁垒;第三阶段就是2015年起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和即将落地的“新51条”。
    这个最初被称为“新51条”的政策,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应该是“新49条”。“有个别条款,可能因为国家部委之间有一些不同意见,免得拖下去,就搁置争议,不同意的去掉,同意的,就是新的49条”。
    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的投入使用,被看做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基础设施已经搭建好。
    2014年5月,自由贸易账户正式投入使用,对于境内企业来说,有了这个账户,就拥有了一个可以和对外资金自由汇兑的通道。对于境外企业来说,则意味着可以按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获得相关服务。它实现了自贸区内外分账核算,硬件上完成了“试验田”的准备。
    目前,能使用自由贸易账户的主要是贸易类和服务类企业,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尚未向金融企业开放。
    按照自贸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底,共开立1.6万个自由贸易账户,账户收支总额3739亿元;146家企业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资金池收支总额1657.87亿元。
    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的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开通自由贸易账户的方法很简单:到银行开户,再同时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只要提供一般的开户资料、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等常规开户资料就行。目前是人民币账户,以后引入外币,逐渐实现完全可兑换。
    作为与自贸区同时落地的分行,最受欢迎的产品是能够打通跨境资金池的业务。本外币的进出,从原来的逐笔审批变为事后监管,省时省钱。以四川长虹为例,开通了自由贸易账户后,集团内的跨境资金划转不用再逐笔审批、提供贸易资料了,香港子公司的资金结余可以通过网银、走资金池专用账户,直接打入四川的母公司。
    另一项受欢迎的是跨境贷款。上海银行的招牌是境外人民币银团贷款:以自贸区分行为中间人,协调三家在台湾、香港的银行组成银团,为区内企业提供直接贷款,成本仅有5%,比境内低15%。他们用这样的办法信用贷款给外高桥股份3000万元,企业无抵押,境内银行无担保,风险由境外银行承担。但目前这样做的前提是外高桥股份这样作为自贸区开发主体的企业有强大的信用资本。年初,该行又为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新发展有限公司发放了一笔1亿元的FT项下流动资金贷款。
    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说,自贸区成立一年多来,境外人民币在港利率由3.8%涨到4.2%,境内则由6.4%降为5.5%左右。两地之间的利率差成倍减少,对降低企业借款成本有明显效果。
    王新奎说,建立了FT账户,等于是一栋房子完成了最基本的装修,煤电水、通讯、光缆全部接通了。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把准备搬入房间里的平台都建好了,比如黄金交易所、净值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交易所。第三件事是合格的投资者,这个条件也在准备中。
    “尽管总体上感觉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实际上现在内部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无非就是看外部条件是不是具备。”王新奎说。
    金融改革下一站
    人民币,在上海、在浦东自贸区内优先进行可兑换。
    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给自贸区在扩区之前的打分是90分,同样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鞠建东给目前自贸区改革的打分是“及格”。
    他认为,金融改革方向是清楚的,但是边界怎么划、规则怎么定,一直是政府和学界担忧和争论的。本来,未开放的金融市场像一个盖着盖子的锅,钱多钱少都逃不出去。开放以后则不然,国内金融漏洞将彻底暴露在汹涌国际游资面前,一不小心就将酿成1997、2008年那样的金融风暴。
    就自贸区而言,在他看来,资本市场放开的另一个阻碍是无法圈定防火墙。
    现在自贸区资本市场开放的理念是:一线完全放开(自贸区和境外),二线完全管住(自贸区和境内)。这很难做到,无法把资金像货物一样管理,比如不让它过黄浦江,怎么做到?
    游戏规则的制定,最终会回到两条:账户监管、额度控制。
    实际上,“呼之欲出”的新政虽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3月份的一次公开讲话中,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已经透露出了比较多的细节和改革方向。
    他介绍,金融方面如何吸引眼球,中央给的这个机会,在于未来人民币实现可兑换,在上海、在浦东自贸区内就将优先进行可兑换。
    这意味着自贸区内的机构和企业可以便利地到国外发债和上市融资,但监管层面的前期准备是,掌握整个区域里的资金流、物流、订单流,这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具体体现在“新49条”中,比如会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便利个人投融资的开展;开放自由贸易账户的外币业务;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证券保险类机构也开展分账核算单元;目前已架好系统的13家银行也太少了。
    企业资金管理创新方面,自贸区的企业可以开展双方资金池业务,资金池不需要提供用途证明,境内外的自由划转。
    最受关注的是启动个人境外投资试点,包括移民、房地产、证券和实业投资,将让浦东的居民先出去。允许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双向投资。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从前,每年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争取达到100万美元的自由兑换。
    他举例说,以前孩子去美国读书,家长只能给5万美金,太少,只好跟亲朋好友凑出个20万美金的额度,今后争取一步到位。
    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实现贸易、投资、实业并重。外国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争取发债的钱一定额度用于国内业务开展;建立人民币全球清算系统,目前依托在美国的SWIFF系统,创办自己的系统,上海市政府打算让全球人民币清算落户上海。
    在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方面,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设立民营银行,争取设立两至三家,要有业务特色和模式。
    民营机构可以设立金融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和消费信贷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让民营金融机构参与,支持在上海在浦东进行相关方面的探索;扩大离岸业务的试点银行,探索银行的混业经营,银证保的交叉持股;科技特色的银行,支持科创中心的建设,推动投贷联动,学习浦发硅谷银行的经验。
    在监管方面,也要给上海本地“一行三会”更多自主性,简化创新产品的准入,流程都要简化,产品的创新方面有大的突破,创新和金融监管协调好。
    郑杨将目前的自贸区金融改革定义为第三季,他对此报以期待,自贸区和上海国际金融建设合二为一,即将落地的新“49条”就是指导意见。
    郑杨说,到2020年,上海有要完成的硬性指标:金融增加值达到GDP的16%-17%。目前北京金融占比15%左右、上海占比14%左右,照近两年增速,五年可以完成目标。
    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上海的存贷款量和香港持平。从交易总额来计算,上海2020年会达到1800万亿左右水平,其交易量会超过或接近香港、新加坡或东京,但离伦敦、纽约仍有距离。
    金融机构在等什么
    陆家嘴的金融大户们也做好了一落地就按下行动按钮的准备。
    自贸区落地至扩区前,有新设企业1.79万家,一年半不到区内企业累计2.55万家。4月扩区以来,截至6月底,又有新设企业三千余户。
    在企业层面,陆家嘴的金融大户们也做好了一落地就按下行动按钮的准备。
    在平安大厦的陆金所办公区里,副董事长杨晓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他们很关心自贸区人民币资金的跨境流动,并对管委会喊话,希望陆金所可以被选为试点。
    对于7月新成立的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来说,唯一看重自贸区会有人民币和外币的自由兑换,可以外汇进出方便。
    作为证券类的上市公司,国金证券在自贸区落地时就注册了子公司,扩区之后,它的所有子公司都在内了。董事会秘书周洪刚说,那么早抢注自贸区分公司,就是“先把公司放在那儿,以后自贸区政策拓展的时候,我们就会首先享受到优惠”。他们在密切关注关于跨境资金使用的新政策。“一旦有这个机会,我们肯定会去把握,”他说。他们已经备好了产品,只等着新制度一落地,马上推出。
    不只是公司,银行也做好了准备。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的负责人说,在自贸区跨境融资新政与自由贸易账户外币功能启动后,他们会率先启用外币功能并完成外币资金的汇划。
    在个人跨境投资方面,如果新政一旦推出,意味着个人可以投资海外的股票市场、理财产品甚至是房地产,他们也在开展相关业务研究和客户的联系储备。
    转自《南方周末》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污水处理 | 废气处理 | 环保技术咨询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