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张同时拥有红点和食物的图片出现在屏幕上时,减肥者会看到什么?
一项注意力研究实验给出了答案:食物。尽管减肥者被要求看到红点时按下按钮,然而当食物出现时,他们就不太能看到红点。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作“注意力闪烁”,注意力资源的总量有限,如果不断被无关信息干扰,我们的专注力就会被带走。
黄婕看到这里,想起每天被手机包围的日子,数不清的碎片信息涌入头脑,她突然感到一阵生理性的“恶心”。长久以来的困惑终于有了解释,信息严重超载、无法集中注意力,原来这叫“注意力闪烁”。
和黄婕一样,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她们体会到的不是充盈,而是极度焦虑和内耗。
今天的打工人越来越无法专注,手机上接连弹出的推送,电脑上不时跳出的信息,每天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工作效率却直线下降。
在日益严苛和快节奏的职场环境中,KPI又死死咬在身后。工作变成了一切,生活“两点一线”,好好的一个人,把日子过成了“内耗-工作-内耗-工作”的单向度循环。
在这样的连锁反应下,感受不到价值,找不到理想,终日忙碌又不得其法的职场青年,已经开始自贬为形同工作机器的牛马。 工作6年,陈昊发觉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精神专注在工作上,每次处理手头上的事情,总会有各种信息跳出来。而只要社交软件的头像一闪动,他会习惯性地立马地点开。
陈昊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已是视频部门的中层领导,平日里他经常和同事们研究注意力经济,关注着部门的视频业务在市场中抢占了多少用户的注意力,但没想到,自己的注意力也在被无数块屏幕和层出不穷的APP瓜分着。
他曾统计过,短短半个小时内,自己至少在五六个APP中穿梭过,退出和重新进入界面的动作重复了十几次。
有时是在出差途中工作,平板上经常跳出各种弹窗消息,哪怕不会切换到相应界面,陈昊也不得不被迫有一秒的停顿;有时是下班了在阅读,但忍不住读个十几分钟就退出,去刷一圈朋友圈、微博、小红书…… 起初,他觉得这是现代人的通病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直到工作效率和以前比大大降低,陈昊意识到必须要做点什么了。
有研究团队在《自然•人类行为》发文指出,信息过载是一种“新污染”,它会让人难以做出正确决策,执行力下降,甚至影响健康。陈昊的困扰确实是通病,但其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大得多。
有研究者在《现代传播》发文表示,用户正在通过力所能及的一些方式,进行“数字排毒”,比如他们会短暂地“逃离”朋友圈等社交及娱乐资讯,从而更专注于自身生活和工作,并获得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陈昊把平板、备用机等电子设备从包里和办公室的工位上撤了下来,只留下一台讯飞智能办公本。
还记得第一次打开办公本开始工作的那一刻,陈昊下意识地深深吐了口气。
这台办公本上没有太多繁杂APP和信息瓜分注意力,几乎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工作来的。而这正是陈昊现阶段最需要的,一个能让他沉下心来,一头扎进去高效工作的状态。
作为一个中高层小领导,陈昊每天的工作内容有一大半是被开会、各种沟通占据的,事情一茬接一茬,他自嘲说,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个客服,各种需求都丢过来,“上下通气”变成“两头受气”。
关键是,他还得从杂乱的工作中抽出重点,列出一件件待办项目。每逢开会,就是对各种新旧事项的“迎来送往”。一旦漏了什么,事后也难追溯。
他现在用的讯飞智能办公本Air 2有自动记录功能,每次开会时,能一边录音一边把会上说的话转成文字,开完会,会议内容自动记录完成。陈昊只要用Air 2自带的电磁笔记下重点信息即可,回头整理也方便。
过去,这些重点信息大都散落在陈昊的笔记本、便利贴、手机应用里,现在,他只要在办公本Air 2上简单勾画,这些任务就被收集起来随时提醒他去完成,替代掉凌乱的应用与便利贴们,陈昊感觉自己被打散的精力也逐渐被回收了。
前几年,陈昊试也过一些软件来帮助记录,但他发现,后面的整理太难。比如,得到的往往是一篇根本看不下去的长篇文档,里面废料太多。而办公本Air 2做完速记后,还会自动归纳总结会议纪要,废话被剔出去了,逻辑重点清楚,给陈昊省了不少力气。
工作沟通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也不用再打开手机,在一个又一个链接里跳来跳去,办公本Air 2上的大模型能针对问题,直接生成资料,随时解答工作中的疑惑,无需再点亮手机屏幕,也就不会被漫天的推送与“小红点”们勾走注意力。
对陈昊而言,这是一次小小的胜利——久违的注意力终于回归,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不少。
以前总觉得事情太多,时间怎么都不够用,现在他反而有了“时间区隔”,上班的时间是公司的,休闲的时间,完完全全是自己的。 提到效率,大萌的体会尤其深刻,从业多年,她时常觉得自己被很多基础而又冗杂的工作困住,无法向前再进一步。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和内容创作者,别人能看见的是发出来的一篇篇好文章,但看不见的是,背后大量的采访、文献阅读、写作等繁重的工作。
上一篇刚刚完成的城市类深度专题报道,大萌就足足花了半个多月时间才搞定,光是文献就啃了十几篇。这些文献动辄上万字,有时看到一半才发现根本没参考价值。在她的工作中,偏偏很多环节都埋伏着耗时耗力又含金量不高的事情。
每次处理这些繁杂的工作时,大萌只能凭意志力强撑。近年流行“无意义工作”和“牛马”的说法,大萌觉得,这简直就是在形容自己。
但硬撑不是办法,大萌在一次采访现场,见到媒体同行在使用讯飞智能办公本,也是陈昊的Air 2同款,她当即“种草”,下了订单。
用大萌的话说,“一开始是被同行老师的氛围感秒杀到了,大咖云集的研讨会,全程将近3个小时,他只拿了一个小小的但看起来很高级的设备。”实际上,真正打动的大萌的不止是氛围感,最终促使她下决心的,还是功能。
大萌记得前两天的一次深度群访结束后,办公本Air 2自动记下来的采访内容长达3万多字。虽然采访对象说着一口广普还夹杂着粤语,但Air 2还是都准确识别出来了,而且群访中有6个人,谁说了什么都记的清清楚楚,甚至还提炼出一份精简的采访纪要,拎出了精华内容。
办公本Air 2将3万字的采访内容提炼成精简的纪要
对于长久以来要从大段废料中挑重点的大萌来说,这是一次不小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惊喜,原来“高效”在自己的工作中是可以存在的。
当然,对于大萌这样的内容创作者,整理采访内容只是第一步,整理后的文档,还需配合一堆的文献材料“食用”。但现在,她的案头工作不一样了,将长篇的文献材料传到办公本Air 2上,直接让AI帮忙自动生成总结,重点、亮点与结论,一目了然。
一部高效的设备就是一位可靠的助手 /《我,到点下班》剧照
初次使用办公本读文献时,大萌感到十分惊艳,速度上去了,文献也能“再看10篇”。
随着使用Air 2工作越久,大萌积累的笔记也越来越多,想从几百篇笔记中翻找资料并不容易,但大萌发现Air 2竟然还能给笔记自动做标记、打标签,她自己不必动手,通过办公本Air 2给笔记“打标签”,就能把历史笔记串联起来,要再看时,不仅能精准定位,还能举一反三。
就像网络世界的大数据,自动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推送到你面前,大萌感觉,办公本Air 2作为她的“私人数据库”,不仅记下了所有知识,随取随用,甚至还可以把知识生成“脑图”,方便理解。
大萌说,虽然现阶段的AI,还不能彻底替代她的工作。她用过所谓SOTA(性能最佳)的AI应用,生成的文稿还是片汤儿话,格式生硬,来源可疑。但是,依据她的“私人数据库”,办公本Air 2调用大模型生成的文本,不仅更可靠,而且能给她提供上不封顶的灵感。
现在,大萌已经习惯先用办公本Air 2的AI做头脑风暴,解决“万事开头难”的难题。
大模型加持下,办公本已经不是冷冰冰的办公工具,而是不可或缺的“超级助手”。 其实,不论是陈昊所面临的信息过载、无法专注问题;还是大萌长久以来被困在大量基础而冗杂工作中,效率低下的现状,都是当下打工人无法回避的痛点。
尽管它们在短时间内,好像也没呈现出多么严重的后果,或者说,造成的困扰不是那么剧烈地一下子显现出来,但对于日复一日沉溺在工作中的打工人来说,它容易使人麻木的绝望,是工伤中的内伤。
注意力失焦、效率低、工作时间被拉长……像一幅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旦触发第一个机制,打工人便不可遏制地走入了恶性循环。工作不再是意义感和成就感的来源,反而因为它不断自我否定和内耗,最终只能以“牛马”来自嘲。
但这样的现象并非无法逆转,这两年大模型的出现就被看作解放人类的契机,并且相应的大模型产品早已上市,宣称要帮助人类解决难题。
只不过目前为止,职场人真正需要的专门服务于办公的产品其实很少见。市面上现有的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在它们之上增加的大模型应用,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指向的都是综合场景。大多数情况下,办公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组件,而非其核心价值。
就像科大讯飞一直以来深耕智能语音技术一样,在“前大模型时代”,讯飞智能办公本选择在办公这条路上精耕细作,有意把自己打造成办公领域的精专人才,当浪潮来临时,办公本遇上大模型,强上加强,时运两济。
讯飞智能办公本Air 2比它的前代产品更强的是,它从“搭载大模型”进阶到“深度融合大模型”,面向实际的工作场景和打工人的真实需求,将大模型技术融入到当代职场人的工作流,带来的效率提升不言而喻。
能力来自大模型,由此可知,这些能力还将继续强化。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AI不为取代人,而是真正的帮助人。
大模型时代,一张梗图很火:你以为的AI是,打工人用AI提高效率;真正的AI是,老板用AI鞭策打工人干活。
不管这个梗好笑与否,别忘了,“真实的AI”才是技术的初衷。在这个意义上,讯飞智能办公本Air 2,算是一次有力的“拨乱反正”,让工具仍是工具,让人做人。 转自公众号南风窗
|